亚洲AV永久无码国产精品久久_欧美老妇大p毛茸茸_国产18禁黄网站免费观看 _99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毛片

聯系電話027-87056280

兩會報告提到了哪些涉及環保的重點內容

發布時間:2023-03-07文章分類:行業動態編輯作者:森源藍天閱讀次數:1347 次

【導讀】

2023年3月5日上午9時,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開幕會,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報告中多次提及“生態環保”相關內容,體現了我國政府對生態環保領域的高度關注。那么,政府工作報告都提到了哪些涉及環保的重點內容?又為環境產業下一步的發展指明了怎樣的方向?開局要開出新境界,開局要開出精氣神!一起直擊兩會,把握方向!

  2023年3月5日上午9時,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開幕會,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報告中多次提及“生態環保”相關內容,體現了我國政府對生態環保領域的高度關注。那么,政府工作報告都提到了哪些涉及環保的重點內容?又為環境產業下一步的發展指明了怎樣的方向?開局要開出新境界,開局要開出精氣神!一起直擊兩會,把握方向!


  兩會多次提及,生態環保戰略地位受肯定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黨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地位愈發凸顯。黨的十九大通過《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把“增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意識”首次寫入黨章,并在大會報告中明確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在去年召開的黨的二十大會議上,報告中先后兩次重點談到“生態環境保護”相關內容,確定“生態環境環保”在十年變革中的地位,確定了未來生態環境產業的發展地位,為生態環境產業未來發展指明方向。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也先后多次提到生態環保相關內容:


  重點


  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8.1%、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4.1%。地級及以上城市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下降27.5%,重污染天數下降超過五成,全國地表水優良水體比例由67.9%上升到87.9%。設立首批國家公園,建立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9000多處。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


  五年來,我們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促進綠色低碳發展。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處理好發展和保護的關系,不斷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


  加強污染治理和生態建設。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推進污染防治攻堅。注重多污染物協同治理和區域聯防聯控,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86.5%、上升4個百分點。基本消除地級及以上城市黑臭水體,推進重要河湖、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加大土壤污染風險防控和修復力度,強化固體廢物和新污染物治理。全面劃定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生態保護紅線和城鎮開發邊界。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實施一批重大生態工程,全面推行河湖長制、林長制。深入實施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十年禁漁。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完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森林覆蓋率、濕地保護率分別達到24%、50%以上,水土流失、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積分別凈減少10.6萬、3.8萬、3.3萬平方公里。人民群眾越來越多享受到藍天白云、綠水青山。


  穩步推進節能降碳。統籌能源安全穩定供應和綠色低碳發展,科學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優化能源結構,實現超低排放的煤電機組超過10.5億千瓦,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由6.5億千瓦增至12億千瓦以上,清潔能源消費占比由20.8%上升到25%以上。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可以不斷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近年來,國家不斷出臺政策,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力度,促進綠色低碳發展,我國在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方面的持續努力為下一步的計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我國環境產業發展的市場空間也在加速釋放,環境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戰略地位也在不斷提升。未來,在國家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指引下,環境產業必將煥發新的生機,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必將放在區域更重要的位置。


  未來工作重點公布,為市場帶來什么信號?


  重點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要推動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加強城鄉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持續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和技術研發,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完善支持綠色發展的政策,發展循環經濟,推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推動重點領域節能降碳,持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


  1、城鄉環境基礎設施建設


  近年來全國各地生活垃圾處理能力不斷提升,處理缺口正在逐漸縮小。據住建部去年發布的《2021年中國城市建設狀況》顯示,截止2021年年底,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為99.88%,已經接近了100%。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幾乎已經飽和。然而,隨著中國環境基礎建設設施的日漸飽和,這種傳統的增長方式已不可持續,未來,環境產業亟需找到新的增長點。


  2022年5月,國家發布《關于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意見》,這是我國針對縣城城鎮化建設的中央層級重要政策文件;2022年7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和國家開發銀行發布《關于推進開發性金融支持縣域生活垃圾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的通知》,支持縣域生活垃圾收運處理設施建設和運行;2022年年末、2023年年初,國家又相繼發布了《關于加強縣級地區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和《關于加快補齊縣級地區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設施短板弱項的實施方案》,明確到2025年,“無廢城市”建設地區以及其他具備條件的縣級地區,應建盡建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設施,“垃圾焚燒下鄉”進程進一步推進。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出要加強城鄉環境基礎設施建設,這無疑為縣域垃圾焚燒市場再次注入了強勁政策驅動力。


  E20解讀


  E20研究院分析,當前,我國城市地區基本形成了焚燒為主的生活垃圾處理格局,而縣域地區仍然以衛生填埋為主,在原生垃圾“零填埋”的引導下,發展縣域焚燒已成為未來的發展趨勢。2021年,我國縣城垃圾焚燒處理能力達17.2萬噸/日,占無害化處理能力的51%;但我國共有縣城1482個,垃圾焚燒處理廠257個,約8成縣城未有垃圾焚燒處理設施覆蓋。當前縣域焚燒面臨標準缺失、技術不成熟、財政支付能力不足及盈利模式不清晰等根本問題。從市場中標情況來看,小型焚燒項目中標價格遠高于城市,新建項目需探索發電上網及余熱多元化利用,加強與已布局的工業園區供熱、市政供暖、農業用熱等銜接聯動,豐富余熱利用途徑,降低設施運營成本是保證項目合理盈利的關鍵。面對巨大的市場機遇,發展小型焚燒已是勢在必行,預計未來十年將是縣域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的快速發展期,率先進行業務布局的頭部企業及技術型公司將率先受益。


  2、黑臭水體與管網


  二十大報告中提到,要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體。李克強總理在5日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總結工作成果時也表示,過去五年我國基本消除了地級及以上城市黑臭水體。


  行業內常說的一句話是“黑臭在水里,根源在岸上,關鍵是排口,核心是管網。”近年來,我國污水處理基礎設施建設已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十三五”期間全國城鎮污水處理率已達到95%以上。但管網一直是我國污水處理中的短板,管網覆蓋不足、漏損、客水擠占管網、錯接混接、溢流等問題普遍存在,這也正是我國污水處理率高但污水收集處理率仍比較低,黑臭水體頻發的主要原因。


  中國水網曾多次報道環保督察相關案例,黑臭水體與管網問題作為行業內長久存在的“老大難”,其身影時常出現在環保督察通報中,成為困擾政府、民眾與行業的頭疼問題。


  E20解讀


  根據E20水業研究中心統計,2021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黑臭水體消除比例已超過98%,七大重點流域中長江、黃河流域水質優良比例已超過90%。“十四五”時期,黑臭水體治理目標進一步提升,多個文件中均提出了“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體”的主要目標。并且,水環境治理的范圍繼續拓展,從城市下沉到縣及農村,但項目方式有所差異,與“十三五”時期相比,城市水環境治理的系統性考慮明顯強化,圍繞著廠網河一體化等方式,統籌協調污水處理廠、排水管網、河道的系統性治理;而農村水環境治理的重點目前仍在污水的收集和處理階段,從源頭控制以達到治理目的。


  由于水環境治理項目工程屬性較強,建筑型央企目前成為水環境治理PPP類項目社會資本牽頭方的主力軍,而園林類企業則成為了EPC類項目的主力軍,相比而言,傳統水務投資型企業在水環境項目中市場份額占比反而不太凸顯,此類企業更多的關注點在于污水處理BOT這類運營屬性較強的項目上。“十三五”后期至今,由于財承余額不足等原因,水環境PPP項目占比減少,EPC及EPCO項目占比增加,目前占比達到70%左右。


  總體而言,“十三五”時期,我國水環境治理已取得明顯成效。尤其是在此帶動下的污水直排現象明顯減少,對管網提升的重視程度亦明顯提升,對于合流制污染以及初期雨水污染等問題均得到高度重視。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受到行業高度關注,各省陸續發布了污水收集率及污水廠進水濃度指標要求,管網建設及修復市場快速釋放,“十四五”時期管網修復市場預計超過800億。另外,在固化之前治理成果的基礎上,河道及管網的治理將進一步統籌協調考慮,對于溢流污染嚴重,管網治理難度較大的區域,分散式污水處理模式、裝配式污水處理廠、衛星式污水處理廠等市場機會也會增加。


  3、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


  在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表示,過去五年,我國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實施一批重大生態工程,全面推行河湖長制、林長制。在未來工作部署中也強調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持續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


  2017年,在中央深改組會議上,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首次提出。2020年8月,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提出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2020年,在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提出“統籌考慮水環境、水生態、水資源、水安全、水文化和岸線等多方面的有機聯系,推進長江上中下游、江河湖庫、左右岸、干支流協同治理”。這些重要講話,再次詮釋了生態系統是個有機整體,生態保護和污染防治密不可分、相互作用,進一步拓展了新發展階段生態治理的范疇和領域。


  黃潤秋在“部長通道”接受采訪時同樣提到,我國環境治理強調系統觀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


  E20解讀


  生態環境的各部分是密不可分的整體,在治理時需要系統考量,統籌治理。從這一角度來看,EOD模式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方案之一。EOD模式是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引領,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為基礎,以特色產業運營為支撐,以區域綜合開發為載體,采取產業鏈延伸、聯合經營、組合開發等方式,推動公益性較強、收益性差的生態環境治理項目與收益較好的關聯產業有效融合,統籌推進,一體化實施,將生態環境治理帶來的經濟價值內部化的創新性項目組織實施方式。


  生態環境部科技與財務司副司長逯元堂在《逯元堂:EOD模式創新與實踐》一文中分析認為,EOD模式是實現保護與發展融合共生的創新實踐。EOD模式并沒有改變現有的項目組織實施管理體系,而是通過統籌生態環境治理與產業發展、區域開發與持續運營、投融資與項目實施等,在項目組織實施模式上進行探索和創新,以生態環境治理提升產業開發價值,以產業收益反哺生態環境治理,建立保護與開發之間的平衡點。


  逯元堂還強調,EOD模式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有效路徑,是加強生態環境治理投融資的有效機制。總結來說,EOD模式是“兩山”轉化在項目運作層面的具體應用,是推動實現生態環境資源化、產業經濟綠色化,促進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和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措施。


  4、土壤修復


  2022年以來,土壤問題已經多次在重磅政策中亮相。2022年2月,國務院印發《關于開展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的通知》決定自2022年起開展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利用四年時間全面查清農用地土壤質量家底。這是距上一次全國土壤普查40年后,我國再一次對土壤進行的“全面體檢”,引起市場高度關注。


  二十大重點強調了土壤污染治理問題,強調加強土壤污染源頭防控。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表示,過去五年,我國加大了土壤污染風險防控和修復力度。在部署未來工作時,李克強總理再次強調,要持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意味著土壤污染治理市場或將在未來被重點關注。


  E20解讀


  E20研究院分析,2022年來,我國土壤修復領域在行業規范、投融資及技術標準等方面的政策頻出,在頂層設計上有力推動了行業發展。而隨著“三普”進入實地調查,土壤治理工作網絡也越織越密,根據最新普查數據,2022年全國建設用地污染地塊總數達到982塊,較2021年增長了27.5%,市場空間得到進一步擴張。隨著“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的持續深入開展,土壤修復行業需求有望持續釋放。


  二十大對“土壤污染源頭防控”的強調,標志著我國土壤修復行業正逐漸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污染管控與污染修復成為促進土壤污染協同高效治理的兩大抓手,而土壤環境的監測檢測、土壤環境管理的信息化建設、污染溯源技術的應用與發展、土壤環境管理與修復的咨詢服務等配套細分領域作為污染源頭防控工作的重要支撐,亦將受益于政策紅利,迎來更大的市場機會。


  從實際的市場情況看,風險管控技術在項目應用頻次上高居榜首,隨著國家對在產工業企業等土壤污染源頭的關注度的不斷增加,污染管控市場的發展機遇已然顯現,并預計在“十四五”期間持續升溫。但值得注意的是,熱度下的污染管控在實際確保源頭預防的同時,亦有可能成為相關企業的“障眼法”。目前有些區域出現了以管控代替修復以及管控簡單化的苗頭,掩蓋了重污染源的修復需求,阻礙了“凈土保衛戰”的進程推進。在這一背景下,需要進一步強化頂層設計,明確風險管控內涵外延和使用條件,壓實各方主體責任,用強監管規范市場需求,激發全領域的市場活力。


  5、節能降碳


  二十大報告中強調:“要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意味著未來降碳減污仍是發展目標之一。


  中共中央政治局在2022年1月24日下午就努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進行第三十六次集體學習。學習時強調,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是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實現“雙碳”目標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變革。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5日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也匯報了我國實現在雙碳目標方面做出的努力:他指出,五年來,我國穩步推進節能降碳。統籌能源安全穩定供應和綠色低碳發展,科學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優化能源結構,實現超低排放的煤電機組超過10.5億千瓦,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由6.5億千瓦增至12億千瓦以上,清潔能源消費占比由20.8%上升到25%以上。


  黃潤秋也在兩會“部長通道”采訪中表示,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統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持續推進人與自然和諧的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主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第一,堅持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大力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的轉型發展,推動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和環境質量從源頭上的根本改善。


  E20解讀


  近年來,雙碳戰略深入人心,雙碳目標下如何推動產業塑造新的競爭優勢成為經濟社會熱點之一,從產業發展來看,環境產業也是節能降碳的主要陣地之一。


  E20研究院執行院長、湖南大學兼職教授薛濤曾在接受中國環境報采訪時指出,目前碳話題下的獲益主體主要是新能源行業,環保企業當前在減碳方面的市場空間并不大。“但這并不意味著環保企業與碳達峰碳中和計劃無關。”薛濤認為,短期來看,主要還看環保企業能不能通過“賣碳”來獲取收益。例如,沼氣發電行業可能是減碳方面關聯收益較大的領域。此外,環衛新能源車輛生產企業和環境監測類企業也會有相關利好,但應該與碳交易沒有直接的關聯。長期來看,碳排放量將是衡量一個產業綠色發展水平的重要評價標尺,企業的技術路線選擇、管理水平等方面必須遵循正確的價值方向,才能在市場競爭中獲得持續優勢。同時,碳減排納入環境監管后,很可能對環保企業提出更高要求。因此,環保企業一方面不要對當前減碳收益有過高期待,同時也要未雨綢繆,積極研究,盡早對未來行業可能帶來的變化有所布局。


  僅以污水處理行業為例。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低碳水環境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王洪臣根據相關數據分析,污水處理全覆蓋的國家,排水與污水處理行業碳排放約占全社會總碳排放量的1%左右。排水與污水處理行業碳排放量雖然占比小,但依靠改變技術路線、改變運行模式,輔以適當的低碳改造,即可減少碳排放,相比其他行業,減碳效益更大。為了碳減排,就需要更好的節能降耗,也就呼喚真正的精細化運營。


  環境部部長黃潤秋亮相首場部長通道,他提到了這些


  3月5日上午,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開幕式后,首場“部長通道”開啟,國務院有關部委負責人接受媒體采訪。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科技部部長王志剛與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金壯龍亮相首場“部長通道”。


  黃潤秋接受采訪時表示,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有五個方面的中國特色,其中之一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這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點。十年實踐表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與西方現代化的本質區別,我理解有三個方面:一是在理念上,我們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把這三者作為發展的內在要求;二是在道路和路徑選擇上,我們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三是在方法上,我們強調系統觀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這些都是發展中國家邁向現代化可以借鑒的模式和經驗。


  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統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持續推進人與自然和諧的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主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第一,堅持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大力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的轉型發展,推動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和環境質量從源頭上的根本改善。第二,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我們已經編制了“十四五”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八大標志性戰役行動方案,將一項一項全面展開,突出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統籌好PM2.5和臭氧協同治理,統籌好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統籌好城鎮與農村,統籌好陸域與海洋,統籌好新污染物與傳統污染物。第三,持續加大生態保護和修復的監管力度,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努力提升和保持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穩定性和持續性。


  黃潤秋談到,近十年來,我們在經濟總量實現年均增長6.5%的同時,污染物排放在持續大幅度降低。我們在污染物減排方面,這十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減排分別超過84%、58%,北京二氧化硫的濃度以個位數的微克來計。PM2.5連續九年下降,累計降低57%,重污染天氣比例只占1%左右。老百姓對生態環境的滿意度,根據最新調查結果超過了90%。所有這些情況表明高水平生態環境保護不僅不會阻礙經濟發展,而且會為經濟發展增添新動能,推動高質量發展。從另一方面看,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實現高質量發展,高水平的生態環境保護是內在要求、應有之義。所以,必須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中考量,統籌好發展與保護的關系。一方面,既要支撐服務保障好經濟平穩運行和發展向好;另一方面,要守好生態環境底線,以高水平保護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從環境影響評價領域來說,去年我們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做好能源、基礎設施等領域重大項目建設環評要素保障。去年一年,生態環境部本級審批180個重大項目,涉及的投資1.9萬億。我們指導地方審批12.3萬個項目,涉及投資23.3萬億。這些都為穩經濟、促發展作出了貢獻。


  黃潤秋還強調守牢底線,這方面有“345”的考慮,所謂“3”,就是守住“三條底線”:一條是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這是總要求;二是依法依規,法律法規和標準是剛性的,不能動,這個底線不能破,特別對一些重大的、性質比較惡劣的違法行為,我們會嚴肅查處、決不姑息。三是生態環境質量只能向好不能變差的底線。“4”是把好“四道關口”:一是環評審批準入關,這里面包括規劃環評、項目環評,包括前期的“三線一單”區域準入。二是排污許可關。第三道關、第四道關是兜底的,監督執法關和督察問責關。“5”是重點關注“五類項目”,哪五類呢?比如涉“兩高”項目、生態敏感項目,向中西部地區轉移排放比較高的產業項目,另外涉圈水圈地的公園類項目,還有人民群眾和社會反映強烈的項目。對這些項目嚴格審批、嚴格把關。


  此外,黃潤秋還表示,我國實施的大規模、大尺度的生態修復可供國際社會借鑒,保護生物多樣性。國家層面實施了44個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的項目,還有一大批礦山生態環境修復項目,這些工作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評價這些是全世界最有希望、最具雄心、最鼓舞人心的大尺度生態修復范例。地方層面,各地加強城市的黑臭水體治理、水環境質量提升、水生態修復。現在,大家到各個地方去,都希望沿著治理好的河流看一看,兩岸水清岸綠,成了老百姓很好的生活休閑空間,這也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體現。


  高質量發展,不變的主題


  重點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5日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今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做好政府工作,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更好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大力提振市場信心,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突出做好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持續改善民生,保持社會大局穩定,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


  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的開局之年。站在更宏偉的藍圖與目標下,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過程中,二十大提出首要任務是高質量發展。社會經濟發展要恢復到疫情前的“量”并不困難,但我們應當追求的是更高水平,更高“質”的發展。


  《中國改革報》副社長,央視特約評論員楊禹分析,許多企業在疫情這幾年并未放棄,努力嘗試各種高質量的發展途徑,受疫情影響,一些企業訂單量可能會受影響,但在這期間,他們完成了生產線的轉型升級,實現了內部組織結構的優化調整,為疫情后站在新的境界站在更高的水平上發展打下了基礎。因此開局之年要開出新境界,而開局的關鍵在人,人要有不畏難的精神,在攻堅克難,爬坡過坎中實現更高境界發展的自信與底氣。


  中國經濟有強大的潛力與韌性,體現在中國經濟的基本面中,也體現在中國經濟的每一位從參與者中。在過去三年疫情的影響下,我國市場經濟主體沒有減少,還在進一步快速的增長,這就體現了廣大市場主體參與者前進的韌性,體現了我們對中國經濟長遠的發展有穩定的預期。


  環境產業作為城市化工業化必要的補充單元,用了20多年的時間完成了從無到有的發展。經歷了基礎設施建設階段、公共服務階段,現在迎來了高質量發展階段,環境產業要如何理解、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呢?


  傅濤曾在2021年(第十九屆)水業戰略論壇上提出:要重新認知高質量,高質量就是高標準服務,但是高標準不等于高排放標準,不等于高的供水水質標準。這些服務標準是基礎服務的標準,基礎公共服務的標準意味著甲方付費,而甲方沒有足夠的能力支撐更寬的基礎公共服務,把支撐污水處理、雨水、地下水等一系列的費用全部砸在政府身上,是不可能的。從環境產業整體發展來看,傅濤強調環境設施100%需要提升,處理污染物是環境設施的基礎功能,穩定達標只是污水處理廠未來發展方向的一個基礎的選項和合格項,未來真正高質量的方向是精細化、智慧化、資源化、低碳化、生態化、社會化(以下簡稱為“六化”)。


  要實現環境基礎設施的提升,達到環境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六化”目標,須將科技創新排在首位,以技術作為驅動,促成技術產品化的轉變。技術產品化水平是產業化水平的標志,產業化是橫在技術領域和產業領域的鴻溝,這個鴻溝需要用技術的產品化來填平,必須在產品上謀出路,才能進一步促成環境產業高質量發展目標的達成。


  二十大擘畫出中國式現代化下的高質量發展之路,環境產業亟需融入到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之中,因此也必將迎來繼市場化、資本化后的第三次浪潮。(注:原文有刪改)


  來源:中國水網易君仁


聲明:本網部分內容整理為互聯網,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不擁有所有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平臺轉載旨在分享交流,并不代表贊同文中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僅供讀者參考,不用作商業用途。如發現本網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本網將在第一時間對爭議內容進行整改處理!